首页 图书推荐 | Document Show

忏悔录

 图书馆    2019/11/21 15:49:57    

索书号:I565.44/33  馆藏位置:一楼文学书库


内容简介: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心灵自传,讲述他用50年想清楚的1个人生命题,透彻解读人类未曾觉察的“生命意义”。

1879年,50岁的托尔斯泰独自待在昏暗的书房中,书桌上的稿纸凌乱不堪,桌面刻满被金属笔尖划过的痕迹:“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活着?”、“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我人生全部的结果?”、“如何超越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这些严峻的问题不停在托尔斯泰脑中盘旋着,他在苦苦思索中,逐渐回忆起往事。

回首过去,托尔斯泰也曾是个坏人,他忏悔自己早年的说谎、杀戮、虚荣、贪财、荒淫、自大、暴躁……这些竟然占据了他记忆的全部。他不能再忽视引领他走向死亡的日日夜夜,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对我们隐瞒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终极真谛是什么?

在一段刻骨铭心的忏悔中,一个震惊世人的答案渐渐在稿纸上浮现。

137年后,这部解读人类生命终极秘密的作品重见天日。

·如何透彻认知自己的生命?

·如何寻找到活着的意义?

·如何体验从未拥有的喜悦生活?

这一切,都将在阅读《忏悔录》中得到完美解答。

   全书共分为13卷,在忏悔自己的同时讴歌天主之爱。卷一忏悔自己童年时代所犯的罪恶;卷二回顾的是自己少年时期的罪行;卷三记述了他在迦太基上学时期所犯的罪行;卷四批判了自己19岁到28岁的荒淫生活;卷五反思自己教书生涯的过错;卷六写自己从迷途中逐渐返航;卷七展不了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描述了他阪依基督教的思想斗争的过程;卷九再现了他受洗基督教的场景和母亲去世前后的事迹;卷十记述了作者写书时期的思想状态;后三卷是对旧约圣经的诊释以及对天主的颂歌。该作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回顾、评判和对信仰、思想的歌颂,还对后来的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


作品影响: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中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原文摘抄:

   那时,我们都坚信自己必须滔滔不绝、笔耕不辍,坚信我们应该尽多尽快地发表作品——那可是全人类的福祉。就这样,成千上万的文人一面彼此相轻,口诛笔伐,一面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没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连生活最基本的问题——善恶是非的问题——都回答不了。人人高谈阔论、口若悬河,从不会谦虚地倾听他人说些什么。有时我们彼此纵容、互相夸赞,甚是享受;有时又怒气冲冲,恶言相向,整个情形就好像是我们全都生活在疯人院里。


   这一切真是非常奇怪,不过现在我全都懂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沽名钓誉。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所知的唯一办法就是著书立说——那正是我们的所为。然而为了完成这一全然无用的任务,说服人们相信我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就需要一种理论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解。由此我们编造出以下理论:凡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万事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需要教化,而教化是以鸿篇巨著的发行量来衡量的。既然这些鸿篇巨著让我们得到了金钱和人们的尊敬,我们当然是最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类人。如果我们大家意见一致,这个理论应该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是既然我们中任何一个人表达的想法都会有人以截然相反的观点予以反对,那么我们就应该被迫重新思考该理论的正确性。然而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得到了金钱的回报,得到了观点一致的人的赞美和夸奖,自然都觉得自己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